2016年11月16日是第15个世界慢阻肺日,据统计,我国已有超过4000万慢阻肺患者,慢阻肺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.随着社会老龄化、空气污染加剧,慢阻肺患者还将越来越多。《贵州都市报》记者专题采访了公卫中心周忠主任,并得到住院患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、现身说法,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慢阻肺的重视。
患者杨再朋今年73岁,以前是一名煤矿工,大约从30岁开始,他感到身体有所不适。杨再朋告诉记者,那会他经常咳嗽、活动后气急,稍作休息后可恢复正常;这种状况并没有引起他和家人的重视,“在煤矿井工作,遇到点呼吸道的小问题很正常。”心想可能是吸了点粉尘,杨再朋和家人并没有在意。
就这样过了几年,杨再朋活动后呼吸困难越来越明显,还经常伴有咳嗽咳痰,有时候晚上甚至睡不了觉,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病,于是才赶紧到医院检查。“先后在多家医院、诊所就诊,医生都是考虑‘气管炎’,予以口服药物治疗,但效果不佳。”杨再朋说,就这样拖了二十几年,最近4年才发现患了重度慢阻肺。
杨再朋告诉记者,他已经记不清自己住过多少次院了,“从2000年退休以后,我几乎每年都要住院,一年一至两次;自4年前发现患有慢阻肺,每年更是要住院五六回。”杨再朋说,近一年来,他的病情加重,并间断发作。杨再朋到处寻医问药,这次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(原市肺科医院),到医院的前几天,他感觉呼吸已经很困难,“走路打偏偏,脑壳都是昏的。”当时他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。“没料到经过5天的治疗,咳喘明显减少,呼吸也通畅多了,连饭量都变大了。”
周忠主任与患者合影
周主任提醒:对于45岁以上人群,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。长期抽烟者、反复呼吸道感染者,长期接触室内污染者,职业性粉尘接触者,属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,应从40岁起就开始接受检查。“一旦诊断为慢阻肺,应严格按医嘱用药,不可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,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。”周主任说,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,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,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和运动耐量。
此外,合理的家庭氧疗能缓解重症患者的缺氧症状,防止病情加重。还有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,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,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和疲劳感。同时,生活中要改善居住环境,避免吸入烟尘和有害气体,注意保暖、防寒以防受凉、感冒,加强营养,注意休息,常做深呼吸,尤其是腹式呼吸。
如果短期内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加重,超出了其日常的波动范围,需要更改药物治疗;若符合严重急性加重发作特征的患者,则需住院治疗。